深度提升创新能级,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年底再亮新招——昨天,市一医院宣布成立临床研究院。据悉,该研究院下,将设四大中心: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、疑难疾病精准研究中心、医用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研发中心及临床试验与循证研究中心。
未来,市一医院临床研究院将锚定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精准诊断等领域,通过发挥特色优势、打造融合团队,探索市级医院临床研究的“市一模式”。
重点关注“一老一小”,所有眼科问题有望在一幢楼里解决
市一医院的眼科,本就是一块金字招牌。今年5月,市一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正式获批成为“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”的依托单位,成为临床研究“国家队”的一员。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全新揭牌,意味着市一医院在眼科建设上再按发展“加速键”。
随着 《“十三五”全国眼健康规划(2016—2020年)》的制定发布,眼病防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。
“近年来,老年人常见眼病发病率及青少年群体近视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,眼病防治领域的临床研究转化成果,将直接影响国民健康水平。”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、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许迅教授告诉记者,针对“一老一小”的眼科问题,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积极破题。在他的规划中,未来的五年将是许多项目“开花结果”的五年。
老年性黄斑变性眼底病是老年人群中排在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。目前,该中心正牵头进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(抗VEGF)治疗全国性真实世界登记研究,建立眼底影像、基因、代谢数据库的同时,为黄斑疾病精准治疗提供依据。
同时,针对青少年近视率上升的问题,中心牵头参与制定了青少年近视防范国家标准项目,旨在抑制近视发病率的上升。
“我国是眼病大国,病例资源丰富,为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眼病临床研究提供了沃土,研究成果转化将有助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。”许迅表示,2022年,一幢占地10万多平方米、临床研究用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楼将正式投入使用,届时,患者有望在一幢楼里解决所有眼科问题。
医工交叉,努力打造新药物、新设备、新器械创制策源地
打破学科界限,推动医工交叉,融合发展已成为医院管理的趋势。新成立的市一医院临床研究院,也将在“融合发展”上走出一条新路。
“我们希望能将临床上的难题提炼为科学问题,并进一步转化为科研课题,最终把科研成果再反馈至临床,由此形成可应用的技术和设备。”市一医院科研处处长祝延红告诉记者,此次临床研究院中新设立的医用人工智能和医工交叉研发中心,将主动为研发企业和医工交叉科技企业提供平台,助力供需方之间的精准对接。
截至目前,市一医院已与原能细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、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细分领域业内头部企业,在细胞治疗、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和微创技术等方面建立深度合作;同时,该院还与上海交通大学、上海大学等高校协同合作,建立了医用机器人、先进医用材料联合研究中心。
值得一提的是,去年7月,市一医院耳鼻咽喉—头颈外科董频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智能研究院等团队共同领衔的“支撑喉镜管腔内自进化、口腔种植专用手术机器人研发及评价改进研究”正式启动。如今,该项目已初见成果。
董频告诉记者,这台机器人能根据不同手术部位的需要,完成多种刀具治疗、精确种植等动作。同时,该机器人还融合了三维实时图像监控系统,通过基于虚拟手术空间与增强现实的引导定位系统,建立全方位全手术过程的安全系统。
今年,市一医院获得了9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名列全国前茅。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表示,借力临床研究院,医院将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,使之成为国际领先的新药物、新设备、新器械创制的策源地。